诺兰带着《信条》复出,电影自9月4号在影院上映以来,无数诺兰迷在各个平台上表达了热烈的热情,诺兰在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在影迷和观众中引发了更多的争议,看得懂的观众奉承,看不懂的忙着给人乱解释,但看不懂的人却被无情地鄙视。粉丝们的炖菜渐渐让观众对诺兰有了新的质疑:这位拍摄了众多现象级作品的大神,真的如粉丝们所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吗?然而,在考察了《致命魔法》,《星际穿越》和今天的《信条》之后,我意外地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诺兰可以做到,而这个《信条》无疑可以名垂青史""1。一台相机被影迷尊称为大神。他的真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他1970年出生于伦敦。他的母亲是一名空姐,长期在英美航线值班。诺兰也经常跟着父母在芝加哥和伦敦之间来回奔波。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多年,小诺兰。也在多年的游历中对欧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197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7岁的诺兰在家里翻箱倒柜时意外发现了父亲的超级8相机,一发不可收拾,就在小诺兰上手相机之后。他给家里客厅里满地都是的玩具兵拍了一张照片。在芝加哥那个炎热的夏天,他出人意料地开始了他最早的电影创作。诺兰的父亲在一家4a公司工作。他出身中产阶级,非常重视教育。他对儿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高中时他以全A的成绩顺利进入海利伯里学院。到了大学后,诺兰似乎从手脚上解放了出来。他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拿着相机到处拍照。BBC曾做过一次独家采访。当被问及诺兰大学的生活时,他直言自己被同学们戏称为摄影师。为了学习电影拍摄,他加入了学校里的电影协会,简单学习后开始尝试拍摄短片。1989年,大一新生诺兰写了《塔兰特拉》,被美国公共广播公司选为独立选片。4年后,诺兰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伦敦大学学院,主修英国文学。虽然平时学业繁忙,但他仍然对电影保持着很高的热情,和几个朋友组织了一个16mm俱乐部,在伦敦大学学院,诺兰创作了许多确立了自己风格的作品,拍摄短片也变得游刃有余。毕业的时候,几个朋友一拍即合,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决定拍一部可以震撼世界的传世佳作。诺兰和几个同学凑了6000美元,开始安排电影内容和剧情设计。他首先想到了人性与欲望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经过几个晚上的讨论,《追随》的初稿确立了。这部黑白电影讲述了一个作家与小偷合作刺探他人隐私,最终被欺骗背叛的故事。以希区柯克为偶像的诺兰运用了大量悬疑剧拍摄手法,以开放式的形式书写了结局。不过诺兰第一个参选的并不是这部作品,而是早前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作的短片《偷窃》。《盗窃案》曾在1997年的剑桥电影节上放映,但诺兰也表示这不是他的本意。一年后,《追随》在旧金山电影节首映,诺兰开始被电影界人士所熟知和认可。诺现在刚满28岁,做梦也想不到他会在两年后迎来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时刻。走向山顶2000年,告别大学的诺兰前往好莱坞追寻自己的电影梦想。依靠过去在电影节上积累的人脉,诺兰也很快找到了愿意出资的投资人。当时,他的弟弟乔纳森·诺兰找到他,问他是否有兴趣把他的小说《死亡象征》拍成电影。不成家,不进家门,诺兰没有理由拒绝哥哥的要求。影片上映时,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票房。诺兰甚至包揽了美国所有著名剧本奖,那一年,他刚刚在好莱坞出道,第一次就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30岁的诺兰第一次感到离梦想很近。诺兰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没有继续追求顶级奖项,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经过三年的打磨,诺兰在好莱坞已经小有名气。2003年夏天,他决定大干一场。他托人找到华纳高管,邀请克里斯蒂安·贝尔担任他电影的男主角。诺兰当时很有创造力,精力旺盛,在会上手舞足蹈地阐述他的各种想法。从动画片与电影的结合到商业模式,从传统的拍摄手法到运用IMAX拍摄技术呈现效果。与会高层很快被诺兰的故事所吸引,毫不犹豫地向他塞贝尔。就这样,《蝙蝠侠侠影之谜》正式立项,诺兰也如愿使用IMAX技术拍摄电影。两年后,这部电影正式上映,获得了3.5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诺兰一举成名,获得土星奖最佳编剧奖。IMAX拍摄技术所呈现的歌剧般的气魄让漫威迷们为之着迷,《蝙蝠侠》系列也从此成为一部杰作。华纳看到了漫画改编成电影的巨大经济效益,毫不犹豫地开启了新的变革之路。3,200 8年7月18日,在家里沉寂了两年的诺兰收到了华纳的邀请,将执导《蝙蝠侠:黑暗骑士》。诺兰并没有拒绝,而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蝙蝠侠应该在第二部融入什么理念?邪恶的高谭市,正义的搭档蝙蝠侠韦恩,被社会排斥最终疯狂的小丑……在后来的一次思考中,他终于想到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小丑利用混乱使整个哥谭市陷入火海,但他实现了人人平等的梦想。政府的腐败,秩序的崩溃,让法外势力蝙蝠侠成为人们依赖的英雄。最后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的美是一个没有小丑和蝙蝠侠的社会。这部电影12月上映,不到一周就打破了全美所有票房纪录,成为首部破10亿的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三部曲远未达到诺兰的极限。2012年,当电影拍摄的数字化浪潮逐渐席卷业界时,诺兰仍然坚持使用胶片拍摄,他认为:如果电影消失在历史中,就会失去它的魅力,从《盗梦空间》,《敦刻尔克》到《信条》,诺兰只有胶片,无一例外。因此,以著名导演卡梅隆为代表的数字学派和以他为代表的电影学派在各种场合公开互撕。可以说,诺兰的极限更多在于他对电影的痴迷。至于电影拍摄,则是另一个方面。从《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到《敦刻尔克》,《信条》。有记者问他,在3D技术逐渐被人们认可的今天,你为什么还用2D来保守呢?诺兰理直气壮地说:虽然我用2D,但我拍的每一部电影都是3D的。或者更确切地说,2D的拍摄手法足以呈现3D的效果,电影本身也能制造幻觉。诺兰还有一个坚持,那就是他对实景拍摄无脑的热爱。要知道,之所以有特效,是因为实景拍摄难度太大。诺兰没有反其道而行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给出了答案:只有让演员真正身临其境,才能激发他们表演的感受,而这是绿布特效所不能给予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盗梦空间》用实景搭建的旋转走廊,《星际穿越》中触目惊心的四维超立方体,以及被炸毁的信条平面,诺兰的封神就在于此,追逐真相却不断制造幻觉,让观众在矛盾中看清真相。4,沉默与回归2020年,沉寂多年的诺兰带着新作《信条》重回人们的视线。在受疫情影响的电影市场,诺兰的新作给处于危机中的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他使用的大量内容和理念,这次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甚至引发了一场骂战。甚至有人笑道:所谓烧脑电影,就是让你多买几张电影票。姜文对此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一部好电影就像一杯酒。它应该有回味,让人沉醉。但是,它绝不像电视剧。看完前十集,几乎可以推断出后面的剧情和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