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宣传片研究对象

图像三大功能的逐一分析

下面从图像的三大功能角度切入 ,再做具体

探讨 :

针对再现意义而言 ,该宣传片以景物呈现为 主 ,人物活动为辅。因而 ,较大篇幅展现了无动作 参与的概念再现过程 ,无论是牌匾、名人雕像、抑

景区的呈现 ,旨在突出肇庆的风土人文景貌。叙 事再现中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也穿插其中。行动 过程包括宝鼎园内 ,一男一女向九龙宝鼎内抛掷祈 福红丝带 ;庆云寺里 ,二人笑谈间将祈福丝带系于 许愿树下 ,象征吉祥美好之意 ;七星岩栈道上 ,一 群晨跑的年轻人迎面而来 ;小巷里 ,小男孩儿被长 辈喂了一口裹蒸粽 ,旁边的小女孩儿一脸欣羡 ;梅 庵门外 ,一位僧人双手合十 ,闭目观心 ;广宁竹林 中 ,一个青春洋溢的女孩儿正闭目享受此刻 ,一群 骑行而来的少男少女有说有笑 ;柏油马路上车辆疾 驰而过 ;湖边白鹭低飞闪过 ,一叶扁舟穿梭于碧波 清潭之中 ;此外 ,有一位撑着红色油纸伞穿着旗 袍的女子凝神眺望湖景 ,引领观众跟随她的视线 去欣赏风景。该场景多次出现 ,在此行动过程中 , 矢量是由目光的延伸来实现的 ,所以称之为反应 过程。

就互动意义而言 ,整个宣传片中的图像参与者 对观察者实施了 “提供”行为 ,以信息呈现为主。 自然风光多以俯瞰视角呈现 ,以彰显其恢宏壮丽的 气势。图像参与者与观察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亲疏有 致 ,自然风光的呈现通常是远景俯瞰镜头 ,比如七 星岩、五龙亭、鼎湖山、广宁竹海等 ,而标志性牌 匾及文化意象则以近景甚或平行视角的特写来呈 现 ,诸如“端州署”牌匾、端砚、六祖慧能、包拯 和利玛窦、裹蒸粽等。侧面取景的角度意味着客观 的视角。此外 ,该宣传片的画面色彩清亮 ,情态高 , 信息真实可靠。

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 ,显著性和边框来体现。 信息值揭示图像参与者出现在整个画面中的方位所 蕴含的意义 ,通常包括上下左右这四个方位 ,上下 意味着理想与现实 ,左右代表了已知与未知。然 而 ,针对动态宣传片而言 ,画面鲜少静止不动 ,镜 头一直处于变动之中 ,因而方位也随之发生改变。 但总体而言 ,视角变幻的方式与要凸显的意象息 息相关 ,大致可以分为 4 种 :从左到右、由右至 左、自上而下以及从下而上。其中 ,由右至左的推 移方式最为常见 ,用来具体描述新信息 ,比如“端 州古韵”“端州署”等牌匾的呈现 ,利玛窦的头像 出现在地图的右侧等 ;在展示自然风光时 ,镜头采 用了从左到右的推移方式 ,以凸显山湖蜿蜒曲折的 景观 ;自上而下推移的视角可以纵览全景 ;镜头从 下而上的推移方式则除了展示细节信息之外 ,还暗 含尊崇之意。比如“中国砚村”、龙腾盛世砚、九 龙宝鼎、崇禧塔、六祖井、包公祠、天主堂、七星 岩、梅庵等的呈现。另外 ,在该宣传片中 ,图像参 与者之间的联结或隔离均通过建筑物、树木等景物


得以实现 ,使得整个宣传片的过渡如同行云流水般 自然。

 

  结论

本研究运用视觉语法理论 ,采用定性分析方

,选取 2018 年《魅力中国城》肇庆城市宣传片 作为研究对象 ,并逐一探究图像的三大功能 ,研 究发现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念意义在该宣 传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三者结合呈现出肇庆 独特的生态美景、绚烂的文化、以及近年来城市 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 ,这有利于提升肇庆的知名 ,宣传推广、招商引资 ,从而推动肇庆的全面 发展。

但仍有几处设计引人深思 :首先 ,该宣传片 以画面为主 ,搭配背景音乐 ,辅以少量文字 ,无人 声解说。但针对普通观众而言 ,如若对肇庆不够 熟悉 ,那么对于辨认各个标志性建筑或地方特色将 有一定的难度 ,进而影响到观众对肇庆文化的领 悟。鉴于此 ,可在画面添加适当的文字介绍 ,或是 辅以画外解说 ,从而丰富画面的整体传达意义。其 次 ,整体层次略显杂乱 ,欠缺合理系统地安排。该 宣传片旨在突出肇庆“一府一砚三名人”的历史

文化底蕴 ,展现肇庆的大美河山——七星岩、鼎湖 山 ,并简要展示地方特产——裹蒸粽。但因画面呈

现不够有序 ,且部分场景重复出现 ,致使观看效果 未达理想。鉴于此 ,可考虑依据小标题分篇章来依 次展示画面 ,着力推进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过渡 ,以 期达到全面系统的呈现效果。最后 ,斜侧取景为该 宣传片的主要拍摄角度 ,这固然有客观呈现肇庆风 土人文的优势 ,却也与图像观察者缺少一定的互 动 ,从而不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因此 ,在整体斜 侧取景的基础之上 ,可考虑将正面取景的方法应用 于个别场景中 ,从而全方位地激发观众的共情共鸣 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