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给妻子照了一万张照片,已经十年了,甚至怀孕了,也生了孩子。

当我们看朱凤娟的时候,我们只是拾起了一些我们也会做但却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事情--我们自己的经历,记忆和情感通过这些朱凤娟被重新激活了。一个穿着黑色上衣的女孩站在肉店前,她一手提着塑料袋,一手拿着尖刀。她笑着,笑着直视着镜头。 她的眼神俏皮而冰冷。 同样是这个女孩,双手扶着方向盘,眼神中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丝挑衅。这两张照片是戴建勇写真集《朱凤娟》的封面和封底。这个女孩就是他的妻子,朱凤娟。 这本相册由戴建勇拍摄的大量照片编辑而成,从中可以看到朱凤娟自2009年结婚以来的不同状态。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想把这些照片写成一本书来表扬她。不管PPP是哭还是笑,怀孕还是抱孩子,摄影集中的朱凤娟都极其真实。有时甚至会给人一种错觉--不是我们在看朱凤娟,而是她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凝视着我们,迫使我们把目光转回到生活中,重新审视我们的回忆和经历。1976年,戴建勇出生在江西婺源的一个知青家庭。他的父母是上海人。 长大后,戴建勇被送回上海。 表面上,他回到了家乡,但他早早地离开了成长的土地,来到一个与自己不亲近的地方,独自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对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褪色产生了恐惧。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平复了这种恐惧,让他抓住记忆的痕迹,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来,以他者的身份观察,理清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为接下来的生活提供参考和指导其实戴建勇并不是摄影出身的。 设计专业毕业后,他于2005年和2006年开始拍摄照片。他觉得自己的摄影意识来得太晚,对摄影越来越痴迷,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当然,摄影也很好地回应了他的疯狂,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回到过去的方式。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奶奶的照片。他曾长期拍过一张照片,记录祖母生前最后一次见面。 戴建勇习惯性地按下快门。 半年多后,当他冲洗这卷胶卷时,照片中的老奶奶正向自己挥手告别。P虽然影像中时间的痕迹只是过去现实的一段,但却能激活人们的记忆,找回被遗忘的东西。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朱凤娟身上。 从2008年第一次见到戴建勇开始,朱凤娟就知道戴建勇喜欢拍照,不仅喜欢给我拍照,还喜欢给别人拍照。 两人相处久了,她也习惯了戴建勇的拍摄行为。在PPP的照片集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朱凤娟哭泣的照片,哭的时候我知道。当时有拒绝,但他要拍的时候,不要考虑我拒绝不拒绝,这往往让朱凤娟更加愤怒。 举个例子,当我在中国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当时疼得要发疯了,但是他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用不同的相机给我拍照。真想把床扔过来打他不过,时间总能帮助人理解和接受很多以前相互矛盾的东西,若干年后,戴建勇整理硬盘时,朱凤娟看到了一些旧记录。 我想,是他的执着留下了这些影像。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些照片的珍贵,我很感谢他留下这些照片。 无论是拍摄他的外婆朱凤娟,还是他正在拍摄的《十万手机守望者》,《乌鲁木齐》,戴建勇的拍摄行为都不是基于现在的意义设定,而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这种以争分夺秒,留住记忆为目的的近乎生理的简单拍摄行为,让他的摄影具有某种让人难以直视的纯粹性PPPP在自然状态下的捕捉,是戴建勇一贯的拍摄手法。 他认为,人们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放空状态,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这种放空的状态,恰恰是人最不设防,最本真的状态。 通过这样的拍摄,一定程度上可以捕捉到人最真实的一面。 戴建勇的形象之所以能始终保持这样的纯净,还源于他的另一种意识,那就是对美的警惕。用他自己的话说:人们不太可能去想美的东西,去反思美的东西。诚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遵循着某种既定的,刻板的美的意识。 这种形式主义的美,未免有些虚伪。 甚至在拍摄妻子时,他也抱着同样的态度。朱凤娟好看不好看对我来说无所谓,不是说她不好看我就不拍,我的动机不是为了记录好看的东西。P另一方面,朱凤娟对摄影的态度也让她最真实的一面留在了影像中,她面对镜头的状态完全是基于她现在的感觉和感受,完全不会取悦任何人。无论如何,只有将摄影者的自觉与克制,与摄影者的坦率与自然结合起来,才能让相机不成为一面假装写实的哈哈镜,让摄影尽可能贴近现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个女人注定要在某个有限的范围内受到一个男人的照顾,约翰·伯格在他的《观看的方式》一书中指出。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和男人的监督下,女人必须巧妙地生活,从而培养她们的社交礼仪,代价是把自己一分为二。女人必须时刻关注自己。她几乎每分每秒都被自己的自我形象所束缚。……她必须审视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审视自己的一举一动,因为她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毕竟,她在男人眼中的形象--是决定她一生是否成功(一般认为是成功的)的最大关键。在别人眼里,她已经取代了对自己的感情。 约翰·伯格认为,女人的内在审查者是男人:审查者是女人,她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物体--尤其是一个视觉物体:一幅风景,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种物化的视线仍然牢牢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图像中。看看我们身边的广告,画册,以及充斥于社交网络平台的自拍照,美颜照就知道了。 这种极力物化女性或女性自我物化的形象随处可见。 这样的画面充其量只是精神上的安慰剂。要摆脱这种错觉,我们需要一个平凡的形象。《朱凤娟》相册中的朱凤娟只属于朱凤娟本人,是她与戴建勇关系中交织的日常片段。 PPP朱凤娟也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看朱凤娟的时候,我们只是拾起了一些我们也会做但却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事情--我们自己的经验,记忆和情感通过这些朱凤娟被重新激活。